有些事不知不覺就一年了呢。過去幾年你有在檯面下努力卻無法言說的事物嗎?趁現在冥王星進水瓶 就來分享一些翻轉的故事吧!
去年此時,小雨(化名)爆發嚴重的憂鬱症。正值青春期的她,沒來由的情緒風暴,突然的低潮與爆哭。對未來與人際提不起勁,只想封閉自己、放棄人生。對父母來說各種措手不及,原來以為過去的情緒爆炸是青春期的叛逆,殊不知已經累積許久、是源於心中的黑洞,幸好小雨提出願意去心理諮商。
長期有接觸心理學與身心靈的媽媽,很快地幫小雨找到合適的諮商師,小雨希望是同為女性的諮商師,媽媽則希望是對青少年有經驗的諮商師。幸而一開始諮商,小雨就能敞開心胸跟諮商師侃侃而談,可能是情緒滿溢、終於找到出口宣洩。諮商過程中發現,原來小雨一直在忍耐,忍耐不喜歡的學校環境、忍耐不喜歡讀的教科書。學校的老師或是社會風氣都說要讀好書,才會有好的未來。但小雨不擅長讀書,大概從小學五六年級開始,功課愈來愈難,她再怎麼努力、成績都差強人意。於是她心想還能怎樣呢?那就放棄吧!放棄學校、放棄課業、放棄自己、放棄與人溝通、放棄自己的人生。壓抑的生活,卻仍然每天要到不喜歡的環境,讓小小年紀的她終於受不了、開始自殘。小雨說,看到血流出很爽,彷彿情緒獲得抒發。
身為小雨的爸媽,過程當然很不容易,一開始看到小雨自殘的傷口,看著從小到大的寶貝女兒變成如今的糾結與抑鬱,心裡的震驚與心疼無法言喻。但情緒過後,小雨的爸媽反而很快的冷靜下來:如果女兒已經以這麼決絕的方式來對待自己,那我們還能怎麼辦?還在堅持什麼?他們也很糾結的問我:「這會不會是孩子的手段?」如果這真的是手段好了,她如果都已絕望至此,必須使出這招,那如果大人們還不改變,那你期望她接下來怎麼辦?使出更極端的手段嗎?所以當事情走到這個地步,父母能怎麼做?充滿行動力的爸爸,開始尋找自學的可能性,只是剛好這學期的申請時間已過,只能等待下學期再做討論。有身心靈經驗的媽媽陪伴小雨去做心理諮商,在前兩次諮商完,可能是覺得自己的想法有被接納,小雨的爸媽就可以感覺到小雨慢慢有改變、變得願意表達,就算是忿忿不平或是低潮悲傷,起碼是個開始。
而在幾次諮商後,諮商師徵得小雨的同意跟爸媽會面,並跟小雨爸媽提到幾個她很在乎的點:例如,她不喜歡讀教科書,她喜歡手做、喜歡實際可以碰觸到的知識,像幼稚園讀的華德福她就很喜歡。如果你是小米的爸媽,你會怎麼反應呢?「小孩乖乖讀書就好,為什麼要搞東搞西?」「你讀書就是不夠努力,成績才不會好,再多加油一點。」「不讀書、成績不好,你還能幹嘛?」嗯,正是因為這樣,小孩才會放棄溝通。因為身為父母的我們沒有彈性,沒有要試著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,只是一昧地用自己過去的經驗想要複製在孩子身上。而現在的孩子接收到的網路資訊很多,來自國內外的各種訊息,讓他們形塑了自己的世界觀與價值觀,當然有些底線的道德觀要維持,但除此之外,她們說的難道就是錯的嗎?難道沒有一點可以實驗嘗試的空間嗎?很多時候,孩子反映出來的問題,也是爸媽的問題,因為我們有狀況,所以反應在孩子上,孩子是我們的導師,讓父母看到不同的視野。如同紀伯倫所說:「孩子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,那裡你去不了,哪怕是在夢中。你可以勉強自己變得像他們,但不要想讓他們變得像你。」因此,小雨的爸媽採取了不同的做法,他們問小雨喜歡甚麼樣的手做課程,不僅幫她報名,還陪她前往。小雨提出希望爸媽待在教室陪她完成課程,這對於已經被孩子拒絕很久的小雨爸媽來說很意外也很驚喜。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改變,他們因受傷而塵封的心就會再次敞開。青春期的孩子,只要還要你陪,那就有希望,建立自己與孩子間足夠的愛的存款。
身為陪伴者的爸媽當然很不容易,面對孩子要調整心態,除了覺察自己的議題,也要調整與孩子的相處模式。一開始,感到處處掣肘 進退兩難:我要這樣做嗎?我要這樣說嗎?何時要進一步?何時 要退一步?尺度在哪?界線在哪?
怎樣是陪伴與關心?怎樣是禁錮與限制?爸媽調整自己的同時,也要讓孩子有空間伸展與喘息。沒有要馬上就好的壓力,沒有要現在想清楚作為。走到哪 做到哪 ,現在能怎樣就怎樣,重點是覺察到此刻我們身心的狀態,然後安住在此。畢竟我們也不是小孩本人,我們並不曉得他在外面都經歷了些什麼,某些對我們來說無害的狀況,卻讓小孩陷入深深的懷疑。尊重小孩有自己的時間與歷程,對大人來說也是。對爸媽而言,孩子提出需要我們、我們盡力陪伴;孩子想縮回殼裡、我們在外等待。最重要的是,父母要 照顧好自己。何時需要休息 、何時需要出門散心、什麼是讓我們開心舒適的,就儘量照顧滿足自己。其實很多狀況小孩都看在眼裡,若是我們因為擔心孩子而疏忽照顧自己,那孩子心裡可能也會充滿愧疚,一方面想要照顧自己,另一方面又顧忌父母,搞得矛盾拉扯。所以我相信,當父母把自己照顧好,孩子也才能安心處理自己的議題。
由於小雨爸媽心疼孩子,一開始對小雨無限包容,但發現小雨開始會測試底線,甚至情緒勒索,這都是很自然的,也或者每個小孩對此的反應不一,我們需要去觀察、保持彈性以隨時調整親子間的互動。想想什麼是父母可以調整的:可能是對於她未來想做什麼,我們予以尊重,而不是一定要按照我們的想法走。想想什麼是父母需要堅持不可逾越的:譬如金錢預算的規畫,小孩想去外面上才藝,或者有其他學業規劃,父母當然可以依照自身能力,設下標準,也不是要事事滿足。你會發現,當這條線畫清楚了,小孩會有個依循,然後她會自我調整。很多制式的、外在的規則與教條都不再重要,重要的是 此刻,親子間 該如何一起前行 一起調整。當時 除了以身心靈的方式來協助小雨爸媽調整自己,親友的支持後援也很重要,照顧者也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,畢竟我們都是家裡的支柱。之後我介紹他們看《靈魂的出生前計畫》這本書後,小雨的爸媽釋懷很多。因為從此書中,他們理解到每個靈魂都有自己選擇的道路,身為父母,只是一個配角、配合演出。如果父母改變調適得快,這個課題就會很快結束。如果改變調適不來,表示我們還沒從這些挑戰學習到。
小雨在諮商中提到,她想讀高職。但她心裡其實對學霸的爸媽感到很抱歉,一方面覺得自己不夠好,一方面覺得爸媽很委屈要配合她這種小孩。聽了是不是很心疼?小孩不管外在怎麼叛逆,心裡都是在乎爸媽的。當小雨的爸媽知道她的糾結後,馬上採取行動:問小雨對哪些學校有興趣,帶她去參觀學校並了解相關專科以及不同職涯的規劃。小雨是個敏感聰慧的小孩,光是口頭說說對她來講是沒用的,但是當爸媽願意幫她做到這些,她了解到爸媽是真心認同的。她也開始一反過去在課業上的消極被動,積極上網尋找各種高職的資訊跟爸媽分享,親子間開始建立正面的溝通管道:孩子願意說、爸媽願意聽,然後雙方一同討論可能性。當然每個家庭與小孩都是獨一無二的,身為父母,我們對小孩無條件的愛讓我們能有更寬容的心,主動覺察,並保持開放的傾聽孩子想法。畢竟孩子的人生是他的,有些孩子就是必須走自己選擇的路。
而身體跟心理更是互通的,爸爸放下繁忙的工作,陪小雨去她喜歡的山上走走踏青,如果孩子不想出門也不勉強,大家一起靜靜地在家裡做各自的事,也是很好的陪伴。媽媽放下手邊的事務,心有餘裕的聽小雨說她想說的話,不多加干涉、不多加指導、不試著糾正或說服孩子聽我們的話,而是就只是聽,以好奇的心提出疑問。當我們能敞開心胸時,小孩會感受到那份空間,她就會願意說更多。父母就只是傾聽,在不危及生命,以及父母已想好的底線之下,都任由她去嘗試。譬如父母的收入都是有限的,孩子要自由學習、喜歡國外的學習氛圍,也不是說每個人都有能力可以將孩子送出國,所以父母要想好自己的底線:只有國中畢業可以嗎?還是高中畢業就好?再之後就讓孩子去想辦法打工賺生活費?把父母能接受的擺在檯面上跟孩子討論,聽孩子的想法,彼此一起討論作調整,畢竟孩子的人生是他的,孩子總是會長大的,身為父母能干涉到何時呢?
小雨與爸媽在不斷的調適、溝通、改變中,找到新的相處模式。一年後的今天,小時候的可愛小雨回來了,不再是橫衝直撞的頂撞、時時可能會爆炸的未爆彈,小雨重拾歡笑 、願意跟爸媽撒嬌擁抱、會主動做家事、體貼家人。當我們願意體貼小孩時,他們能給我們的回饋更是甜蜜。小雨也找到生活重心與目標,投入自己喜歡的手作課程。青春期的她開始愛漂亮、在乎身材,而不是像以前一樣放任自己。願意出門走走、 跟朋友見面玩耍,而不是像以前一樣不想見人。小雨變得柔軟,願意敞開心房 跟父母 分享感受、分享生活點滴。甚至願意帶朋友回家玩,一起過夜,還一起開生日趴。這段親子旅程很不容易,開出來的花果卻分外甜美。被戲稱為青春期的惡靈終於悄然退散,這當然不代表往後都沒有紛爭,而是親子間找到一個新的相處模式與溝通方式。我很開心能跟小雨爸媽分享在身心靈上的獲得 ,敬佩他們能依此為小孩做出的努力與改變,更感動欣喜於他們一家在短時間內為人生做出的翻轉。如果身為三四十歲的父母,我們都無法改變,那要怎麼期待十幾歲的孩子改變呢?
改變~從自己做起。
留下回覆